中国画的墨猪指什么油画呈现厚重感,原

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,绘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。中国画的颜料以墨为主,它是一种胶质水性的颜料,它最讲究的,便是用笔,强调通过墨色来体现绘画之人用笔的轨迹。中国古代强调“墨即是色”,讲究通过把握墨的浓度,再加以行笔时候的方法,制造出画面的层次感,所以,又有“墨分五彩”的讲法。这听起来很玄妙,其实,一点都不复杂。

要知道,中国画多数都是用绢帛或者是纸张作为绘画材料的,墨在经过研磨之后,颗粒就会变得很细小,它对于绢帛或者是纸张,是具有很强的穿透力的,也就是说,墨在绢、纸上呈色的原理,并不是靠黏附而是靠濡染,它靠的是濡染绢、纸的墨汁的分量,来使得画面呈现出厚薄或者是层次感。

墨的呈色力与穿透力都很强,墨质又极细,只要稍微用水稀释,就既饱和又具有极强的流动性,利用这种墨汁来濡染绢纸,可以使得墨水迅速渗入,把纤维染黑。对于熟绢和熟纸,虽然上面有一层胶矾涂层,使得墨水不能完全地渗入,但是,表层的纤维还是可以染黑的。

而其他各种颜料呢,呈色的原理也基本相同,虽然说,矿物颜料的颗粒相对来说会显得比较粗一些,可是,绝大部分也渗入了纤维,只是有少量的残余留存在纸张表面而已。

就算是在墙壁上画壁画,由于中国古代的壁画都是在干透的灰墙上作画的,所以,墨汁和颜料,也能够很容易地濡染灰墙的表层来呈色。

人们在形容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才能之时,常常使用“力透纸背”、“入木三分”这样的字眼,其实,不光是书法,绘画也是如此,中国画讲究用笔要力透纸背,但是,这种渗透,并不是靠墨汁够浓,或者是力气够大就能够做到的,而要靠用笔的适当的力量,再加上适当的速度,把适当的墨量染透绢、纸之上,由此而产生美轮美奂的效果。

如果力量不够、速度太快、墨量不够,笔下就会呈现出松散绵软的线条,不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;可是反过来,倘若力量过头,速度过慢,墨量太大,便会显得肥痴臃肿,被人讥讽为“墨猪”,那也不行。

在中国画中,笔力这个概念,是一个看上去很玄妙的东西,它和所画的物体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,画一棵苍松劲竹的时候,固然用笔要有力,可是,画丝绸衣物等那种看上去柔软无力之物,同样也是要讲究笔力的。

笔力之微妙,在于它不是一种机械之力,也不是一种强劲之力,而是一种刚柔相济的力。就好像唐朝的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》中所说的那样:“夫物象必在形似,形似须全其骨气;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,故工画者善书。”如果只有色彩,而没有笔法,那便算不得是作画,“笔力未遒,空善辞色,谓非妙也”,或许,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吧,相比彩色的画,中国人更看重水墨晕染之画,虽然没有颜色,但是,却能够尽显画家的笔力。

要知道,中国画的水墨晕染能力很强,而所用的纸张绢帛的吸水性也很强,所以,中国画是通过纵向向下的方式,来产生厚重感和层次感。这一点,看中国的水墨山水画,就能够很容易地明白了,整幅画中,只有黑色这一种色彩,但是,却能够通过浓淡深浅的墨色,让人看出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的效果。

同样的方法,如果用在画西洋画之上,那就不合适了。要知道,西洋油画所用的是黏性颜料,不是靠晕染,而是靠色彩层的黏附,才使得画布画板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图样。油画的颜料,虽然可以稀释成透明薄膜涂布在布、纸、板之上,但是,更多的却是调成膏状直接堆叠。那些画布、画纸和画板,都是打过底子的,所以,颜料不会渗入它们的材料纤维中,全部都堆叠在表面,这样的好处是使得颜色显得更加充分,更加饱和。

当然,除了油画之外,西洋画中还有水彩画,那水彩的颜料,看上去和中国的颜料差不多,都是极为细腻透明的,但是,画水彩画所用的纸张,却和宣纸完全不同,那是十分结实的,吸水性很有限,所以,颜料很不容易渗入纸中,而是会停留在纸面,形成一个透明薄层。水彩画,是通过利用纸面的白色,来吸收和反射光线,从而使得涂在它表面的颜色变得光彩亮丽。

由此可见,在西洋画中,无论是油画还是水彩画,一般都不存在浮薄、轻飘的问题,正相反,一层层的色层涂抹上去之后,会使得画面显得十分厚重。尤其是油画,你可以将颜料一层一层反复地刷抹,就算刷得像浅浮雕一般,都没问题。

如果对比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话,我们就可以看到,由于受到绘画材料的限制,中国画的墨色,是逐渐渗透到纸张内部去的,而西洋画,则是铺陈在纸张的表面,并不渗透到纸张的纤维中去,这就是它们的不同点之一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1xbbk.net/jwbrc/5902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
    冀ICP备19027023号-7